《科学文化评论》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Nature影评的科学文化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启示

 
来源:科学文化评论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期刊在科学传播、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在新形势下有效增强科学传播效应、创新发展科学传播手段是我国科技期刊的重要使命和迫切需要。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的贺信中强调,“中国高度重视科学普及, 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6—2020年) 》中对提高公民素养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科技期刊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有效、高质手段。2019年,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发文,提出“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据中国科协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截至2017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量达到5052种[1]。我国科技期刊的种类和发文量在世界位居前列,但是期刊质量仍有待提高。借鉴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成熟有效的运作方式,有利于深化我国科技期刊的改革发展。 英国著名期刊Nature创办于1869年,至今已有过百年的历史,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读者对其刻板印象大多是刊载自然科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世界顶级学术期刊,文章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学术性和严肃性。但事实上Nature的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所面向的读者是公众,而不只是少数的科学家或者科研工作者。当然,最新的科技进展和重要的科研成果与科技论文是Nature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脉冲星的发现(1968年)、南极臭氧空洞(1985年)、多利羊的克隆(1997年)等等。目前Nature已出版了数种相关的科学经典论文选集,包括《〈自然〉百年》(ACenturyofNature) 和《〈自然〉百年科学经典》(Nature:theLivingRecordofScience)等[2]。值得注意的是,Nature及其子刊中还存在着较为轻松的书评、影评等栏目,如专门刊登科幻小说的Futures专栏,This Week版块下Editorials栏目还会刊登电影的相关评论,以及Comment版块下的Books and Arts栏目主要刊登书评、影评和展览信息等。这些栏目刊载的影评文章中把科学知识与包括科学思想、科学伦理、科学精神在内的科学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符合Nature将科学成果介绍给公众的宗旨,而且有效吸引了更多的读者关注期刊、关心科学。 提高科技期刊水平,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一直是业内学者关注的热点。国内的研究视角主要分为中国期刊的现状探讨和国际期刊的发展模式探究。如:闵甜等[3]分析了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所面临的问题与机遇;王惠等[4]具体分析了国际期刊的运作模式及其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对于科技期刊的研究,总体上基于国内期刊目前的困境或者是国外期刊的运作模式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可行建议,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上,而对栏目设置等微观层面的探究较少。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解析Nature的影评栏目,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科技期刊面向广大受众,从传递科技成果到推进公众理解科学、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办刊新思路[5]。 1 研究方法 在研究对象层面,本研究基于Nature官网数据,确定检索关键词为“film”(电影)进行样本筛选(movie和film在英文中都可表示电影,基于最初的检索结果,“movie”一词所获得的相关数据较少,而“film”检索结果较多且相关度较高,具有更高的研究价值)。筛去篇幅短小(单词数不足200)的文章后,确定将自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刊登的45篇影评作为研究样本。 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对选取的研究样本进行编码并量化资源数据,深度解读栏目的设置模式。 首先,明确影评归属的具体栏目。基于对检索结果的初步梳理,影评文章主要集中在Books and Arts、Editorials和Opinion这3个Article Type中(表1)。其次,从影评主体、影评内容、影评作者3个角度对影评的相关信息进行编码,结合可视化方式呈现。影评主体主要对影评中所指向的电影进行抽取;影评内容主要基于Python软件对影评的具体论述进行量化分析;影评作者主要是对影评的具体作者及其相关信息的总体描述。对影评主体和影评作者的分析主要是人工统计;对影评内容的分析主要是基于Python工具,运用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发的面向英文的Python工具包NLTK对影评文本进行分词(Tokenization)、去除停用词、词干还原(Lemmatization)、POS词性标注等处理。最后,使用Python编程,对Nature影评语料库进行总体以及名词、形容词等POS词性标签多维度的词频统计,并使用WordCloud软件将结果进行可视化呈现。 2Nature影评栏目与内容解析 科技期刊开设的影评栏目是文化与科学技术的绝佳结合点。Nature的影评栏目设置已久,其影评的主体、影评的内容和影评的作者来源都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 2.1 影评主体 科技期刊影评栏目稿件的主题选择十分重要。影评主题的确立与所涉及的电影(即影评主体)有较高的关联度,而电影的选择需要与期刊的定位相契合。 图1Nature及其子刊所刊载的影评数量分布 根据检索结果(表1和图1),Nature的影评文章分布在Nature及其子刊NaturePhysics、NatureReports和NatureNeuroscience,集中分布在Nature和NaturePhysics的Books and Arts、Editorials和Opinion栏目中,其中NaturePhysics所刊登的影评主体与物理领域相关度较高。影评中的电影主要以科幻片和科学纪录片为主,与其科技期刊的定位相符合。科幻片和科学纪录片的主题往往涉及科技伦理、科学家形象等科学文化问题[6]。检索结果中的传记电影都与科学家相关,如TheManWhoKnewInfinity是关于印度数学家斯里尼瓦瑟·拉马努金[7],Hawking[8]和TheTheoryofEverything[9]以霍金为原型,SergejinderUrne则以微生物学家Sergej为主人公等[10]。2011年Nature刊登了关于DeadPoetsSociety(《死亡诗社》)的影评[11],此电影是一部剧情片,情节方面与科学没有直接关系,但作者结合人文社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评论,并不偏离Nature的办刊定位,而且由于电影的较高知名度,该影评获得了更多关注度。表1所列电影的相关导演和演员也拥有较高的国际认可度,如Inception(《盗梦空间》)[12]和Interstellar(《星际穿越》)[13]是由多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和金球奖提名的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Lucy的主演斯嘉丽·约翰因《复仇者联盟》系列在世界也有很高热度[14]。这些因素的存在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受众关注度,将其对于电影的注意力转移到科技期刊,在电影影评中结合科学知识,传递出正确的科学观念,提高读者的科学素养。此外,Nature影评很注重及时性因素,大部分影评的发表是在电影上映后不久,如2013年Gravity(《地心引力》)上映后,Nature很快就在Editorials栏目发布了相关文章[15]。可见,Nature在影评的电影主体选择上大多以与期刊定位相符的科幻题材电影为主,同时也追踪了热门影片。 表1Nature影评相关信息期刊名称栏目影评名称相关电影名NatureOpinion Not one to watch[16]WatchmenNature ReportsBooks and Arts Time capsule[17]The Age of StupidNature PhysicsBooks and ArtsStars of the show[18]Hawaiian StarlightNatureOpinion Pugwash, nukes and peace[19]The Strangest DreamNature PhysicsBooks and ArtsBoldly going… where?[20]Star TrekNature PhysicsBooks and ArtsIsn’t it demonic[21]Angels and DemonsNatureOpinion Autism and animal insight[22]Temple Grandin (TV movie)Nature PhysicsBooks and ArtsAstronaut for a day[23]Hubble 3DNature PhysicsBooks and Arts To a black hole and back again[24]Icarus at the Edge of TimeNatureOpinionA smart vision of brain hacking[12]InceptionNatureBooks and Arts Answers from the Atacama[25]Nostalgia de la LuzNatureEditorials Poetry in motion[11]Dead Poets SocietyNatureBooks and Arts A radical in the lab[10]Sergej in the UrnNatureBooks and ArtsThe animal inside[26]BestiaireNature PhysicsBooks and Arts Machines of loving grace[27]The CreatorNatureEditorials Push the boat out[28]The Neverending StoryNature Books and ArtsPiscine plunder[29]The Last OceanNatureBooks and ArtsA cosmological life[8]HawkingNatureEditorials Space spectacular[15]GravityNatureBooks and Arts The science of impunity[30]The Act of KillingNatureBooks and Arts The maverick founder of modern seismology[7]The Man Who Mapped the Shaking EarthNatureBooks and Arts Higgs on the big screen[31]Particle FeverNatureBooks and Arts Dammed dreams[32]WatermarkNature PhysicsBooks and ArtsBreak on through[33]TranscendenceNatureBooks and Arts Enigma variations[9]The Imitation GameThe Theory of EverythingNature NeuroscienceEditorials The mythical brain[14]LucyNatureEditorials High ambition[34]AmbitionNatureBooks and Arts Genetics: Genius on the fly[35]The Fly RoomNature PhysicsBooks and Arts Disbelief, suspended? [13]InterstellarNatureBooks and Arts Ageing: Eternal obsession[36]The ImmortalistsNatureBooks and Arts Social science: Aid’s inconvenient truth[37]Aftermath: The Second FloodNatureBooks and Arts Space-rock alert[38]Disaster Playground51° NorthNatureBooks and Arts Experimental psychology:The anatomy of obedience[39]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ExperimenterNature PhysicsBooks and Arts Still procrastinating[40]Piled Higher and DeeperNatureBooks and Arts Science fiction: Crusoe on Mars[41]The MartianNatureBooks and Arts In search of Ramanujan[42]The Man Who Knew InfinityNatureBooks and Arts Medicine: Heroes of global health[43]Bending the ArcNatureBooks and Arts Climate change: Al Gore gets inconvenient again[44]An Inconvenient Sequel: Truth to PowerNatureBooks and Arts Space science: Voyager at 40[45]The FarthestNatureBooks and Arts A big-screen requiem for ?tzi the Iceman[46]Der Mann aus dem Eis (Iceman)NatureBooks and Arts Open access—the movie[47]Paywall: The Business of ScholarshipNatureBooks and Arts Blood money: the biotech debacle ofTheranos on screen[48]The Inventor:Out for Blood in Silicon ValleyNatureBooks and ArtsMaverick of cancer immunology on film[49]BreakthroughNatureBooks and ArtsAniara: an angst-fuelled journey through the void[50]AniaraNatureBooks and ArtsIndia on Mars: the film[51]Mission Mangal注:数据来自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Nature发表的单词数大于200的45篇影评文章,以发表时间为序。 2.2 影评内容 影评文章主要是对电影内容的概述,并对电影涉及的科学知识从科学文化的角度进行解读,几乎不涉及符号学、叙事学等纯人文社科类视角的评论。部分作者会指出该部影片所涉及的科学相关内容是否合理,并表明自己对于该片的态度是赞许还是否定。2013年Nature在Editorials栏目刊登了电影Gravity的影评,作者明确称赞Gravity“确实是一部伟大的影片”[15];在2009年刊登的影评“Not one to watch”,是对电影Watchmen的评价,作者Michael White 给出自己对该片的否定态度:“The end of the film fails ”[16]。由于部分影评是刊登在Books and Arts栏目中,影评会涉及与电影相关的书籍,主要包括改编成电影的原著和由电影改编成的书籍。在Watchmen影评中,作者将根据电影改编的漫画书籍与电影进行了对比。 本研究在对影评内容进行解析时,首先将研究样本统一转为UTF-8编码,并使用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包NLTK对每篇文章进行切词处理。原文中存在大量类似he、she、the等高频出现且不包含实际语义的代词、介词类停用词,因此对切词后的语料进行停用词过滤。同时,为避免在同一篇文章中可能出现类似于country与countries这种语义相同但是单复数表达、时态语态等不同的词对,使词频统计呈现更精准的语义分布,本研究对语料使用NLTK的WordNetLemmatizer工具进行词干还原处理。 为了确保关键词的提取更具代表性,对所有文本采取去除停用词(Stop Words)处理,即根据英文停用词表,将所有字母转为小写并统计词频,提取出现频率Top 20的单词使用词云工具进行可视化呈现。 图2 高频词分布图(Top 20 from WordCloud software) 从图2和图3所示的高频词分布可以看到,位于前三位的高频词分别是science、scientists和time,其中science、scientists和scientific的出现频次分别为85、78和40,说明刊登的影评内容与科学领域的相关度非常高。Hawking(27)是科学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霍金因学术成果在国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事迹被多次改编成为影视作品,并受到受众群体的关注,与读者建构了共通的意义空间。关键词space(50)和time(58)的出现频次也较高,表明与时空科学领域相关的电影更易受到作者和编辑的青睐。关键词people(44)和life(54) 也出现在Top 10的高频词中,表明影评文章在关注科学的同时,也关注人、生活与科学间的关系。可以看到,Nature影评的内容在主题上相对集中,以与空间和时间相关的自然科学领域为主。 图3 高频词分布图(Top 10) 结合检索结果的高频关键词,以及科幻片和科学记录片的电影类型,可以发现影评栏目的内容较频繁地涉及到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Transcendence[33]、Gravity[15]、TheAgeofStupid[17]等电影的主题都涉及到科技伦理,电影自身就传递了对科技伦理的认知。而在影评中作者通过对电影内容进行描述性呈现,结合不同程度的评论直接或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传递其科技伦理观,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提高科学素养。电影TheAgeofStupid从被全球变暖摧毁的未来世界中一位老档案管理员的视角展开,影评中作者介绍了电影内容,阐述了电影导演的观点,并在中间穿插评论表达了对人们应当重视全球变暖理念的肯定[17]。针对纪录片Watermark的影评中,作者对电影中记录的工业污染造成的河流干枯、污染等环境问题进行了描述,但未进行直接评论,只是客观地呈现电影,警示人们应当正视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32]。 此外,相对于科学研究类文章的篇幅,影评文章的字数可根据需求和定位有所调整。本研究的样本中,单词数最多的文章有1372个单词,最少的有368个单词,两者差异较大,但相对于一般的学术论文,影评的字数整体偏少,篇幅较短。影评主要是面向公众,不需要严格的逻辑论证和详细的数据支撑,篇幅相对较短。 2.3 影评作者 Nature及其子刊的影评文章作者主要来自Nature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包括editor、correspondent、reporter等。如作为Nature的通讯员(correspondent)的Alexandra共发表了3篇影评,是发表总量较多的作者之一。其他作者包括科研人员、作家、专栏作者及其他媒体工作者等。科研人员主要来自高校和研究所,如Christof Koch是来自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认知和行为生物学的教授,Clive Wynne是the University of Florida in Gainesville的心理学领域副教授,Andrew Robinson是Wolfson College的客座研究员。值得注意的是,Nature及其子刊的影评文章作者除了自然学科的学者,还有传播学领域的Wes Jamison副教授和哲学领域的Robert P. Crease教授以及出版了GeniusandSatyajitRay:TheInnerEye的知名作家Andrew Robinson。从检索结果还可以看到,Edmund Jackson是一位工程师,Monya Baker是Nature的Careers Section的专栏作家,Josie Glausiusz是一名科学记者,而Richard Poynder是Open & Shut的一名独立博主。可见,影评作者以拥有自然学科相关背景的科研人员为主体,但也包括一些来自心理学、传播学以及哲学等社科领域的学者。作者的职业范围也相对较广,不仅仅是科技工作者,还有教师、作家、编辑和博主等。 3 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新思路 3.1 宗旨目标的确立:从科学研究成果发表到公众理解科学 Nature的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理解科学。对于我国的科技期刊,从科学普及到推进公众理解科学是科学传播概念改革发展的一个新思路。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是国家的号召,也是时代的需要。面对当下科技的快速发展,公众对于科技的掌握程度相对滞后,公众可接触专家学者的途径相对较少,在互联网的海量信息源的裹挟下,公众易接触到不准确的科学信息,并且由于自身缺乏判断力,会盲目接收信息并内化。科技期刊是搭建学者和公众沟通渠道的有效媒介。基于Nature的成功模式,科技期刊在发布科学成果的同时,要以公众理解科学为宗旨,可尝试采取影评等通俗化、多元化的展现形式传播科学知识,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 3.2 栏目内容的拓展:从科研新成就到科学与文化的融合 基于对Nature及其子刊相关稿件的分析,科技期刊影评栏目的稿件选择,应在遵循期刊定位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科技期刊所涉及的电影主题仍以科学知识为主,但不限于针对科幻电影或者科学纪录片的评论,应充分拓展思路,并深层次地引发读者对科学伦理等科学文化问题的思考。如DeadPoetsSociety虽是一部剧情类型片,电影主题与科学没有直接关联,但是该影评文章深入地挖掘了其中所包含的科学精神,所以也被Nature刊载。此外,还应当考量电影本身的受众基础,是否可以将电影受众转换为期刊读者,其中电影的导演和演员等也可以作为影评稿件选择标准的一部分。但在重视读者需求的同时,电影背后的科学伦理意义、科学反思也是十分重要的,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部分,应给予充分重视。Nature刊载的影评文章所选取的电影以欧美电影为主。我国期刊在设置栏目时,可以主要将本土电影作为可策划选题的对象,尤其近年来我国科幻电影有所发展,如2019年上映且引发社会热议的《流浪地球》等都可以作为评论研究的对象,引发读者的关注,借他山之石,提升自身影响力。科技期刊的影评栏目内容可以尝试以科学题材的电影为主导,同时深入挖掘其他电影的科学文化内涵(如环境伦理、生态伦理、生命伦理等),有效实现科学与文化的融合。 3.3 人才加持:期刊作者多元化 Nature的影评创作主题以自然科学背景为主导,但同时也有人文学者的参与,呈现出多元化局面。在作者队伍的建设上,科技期刊一方面可以培训内部的工作人员,提高其影评写作的能力;另一方面,拓展对外征稿途径和范围,具有自然科学背景的科研人员是首要约稿对象,其对科学知识有足够的掌握,可以保证电影评论中相关科学知识的准确性。但是科研人员自身知识结构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固化了他们的认知模式,在电影选择上也难以从大众的角度出发,因此可以适度增加对人文学者的约稿,与科技人员形成互补,更全面地传播科学知识与科学文化。 4 结语 科技期刊担负着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使命,为适应当下新科学新媒介的发展形势,需要改革办刊模式,改变办刊思路,把专业性的科学知识与综合性的科学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增设影评等科学文化栏目,更充分地发挥自身优势,为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提供更好、更有效的服务。希望本研究对此能提供一点借鉴与启示。本研究主要是针对Nature影评综述性和概要性的阐述,桎梏于样本的获取途径,信息丰富程度受到限制。在可获取更多样本信息的情况下,本研究三个维度的分析可以独立展开。此外,公众对于科技期刊的影评等科学文化栏目设置的态度对于栏目开设也是至关重要,受众分析也是可以尝试拓展的研究方向。 [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年版)[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2] 穆蕴秋,江晓原. 《自然》(Nature)杂志科幻作品考——Nature实证研究之一[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3):15-26. [3] 闵甜,孙涛,赖富饶,等. 碎片化信息传播给科技期刊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 传播与版权,2020(4):73-76. [4] 王惠,张敬来. 国际科技期刊发展模式分析[J]. 出版广角,2019(6):52-54,96. [5] 刘爱姝,魏佩芳,薛静,等. 科技期刊出版科普增刊 担负普及科学知识的社会责任——《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出版科普专刊的实践[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1):122-125. [6] 舒云童. 科幻电影《星际穿越》的科技伦理意识探析[J]. 电影评介,2016(8):54-56. [7] Helffrich G. The maverick founder of modern seismology[J].Nature,2013,504(7479):216. [8] Crease R P. A cosmological life[J].Nature,2013,501(7466):162. [9] Crease R P. Enigma variations[J].Nature,2014,515(7526):195-196. [10] Abbott A. A radical in the lab[J].Nature,2012,484(7392):34-35. [11] Anonymous. Poetry in motion[J].Nature,2011,474(7352):420. [12] Koch C. A smart vision of brain hacking[J].Nature,2010,467(7311):32. [13] Dean N. Disbelief,suspended?[J].NaturePhysics,2015,11(1):3-4.9 [14] Anonymous. The mythical brain[J].NatureNeuroscience,2014,17(9):1137. [15] Anonymous. Space spectacular[J].Nature,2013,503(7476):312. [16] White M. Not one to watch[J].Nature,2009,458(7236):287. [17] Barnett A. Time capsule[J].NatureClimateChange,2009,1(903):34-35. [18] May C. Stars of the show[J].NaturePhysics,2009,5(5):312. [19] Robinson A. Pugwash,nukes and peace[J].Nature,2009,458(7238):575-576. [20] Jackson E. Boldly going…where?[J].NaturePhysics,2009,5(6):375. [21] Wright A. Isn′t it demonic[J].NaturePhysics,2009,5(6):374-375. [22] Jamison W,Wynne C. Autism and animal insight[J].Nature,2010,464(7285):35. [23] May C. Astronaut for a day[J].NaturePhysics,2010,6(5):321. [24] Chapman S C. To a black hole and back again[J].NaturePhysics,2010,6(8):556. [25] Abbott A. Answers from the Atacama[J].Nature,2011,470(7334):333. [26] Glausiusz J. The animal inside[J].Nature,2012,490(7420):340-341. [27] Lambert N. Machines of loving grace[J].NaturePhysics,2012,8(12):854-855. [28] Anonymous. Push the boat out[J].Nature,2013,495(7442):410. [29] White M. Piscine plunder[J].Nature,2013,498(7452):36. [30] Chouard T. The science of impunity[J].Nature,2013,503(7476):340. [31] Witze A. Higgs on the big screen[J].Nature,2014,507(7491):168. [32] Baker M. Dammed dreams[J].Nature,2014,509(7500):287. [33] Fleet L. Break on through[J].NaturePhysics,2014,10(6):406-407. [34] Anonymous. High ambition[J].Nature,2014,515(7526):163-164. [35] Callaway E. Genetics:Genius on the fly[J].Nature,2014,516(7530):169. [36] Baker M. Ageing:Eternal obsession[J].Nature,2015,517(7535):436-437 [37] Bohensky E. Social science:Aid′s inconvenient truth[J].Nature,2015,519(7541):32. [38] Witze A. Space-rock alert[J].Nature,2015,522(7557):418. [39] Maher B. Experimental psychology:The anatomy of obedience[J].Nature,2015,523(7561):408-409. [40] Georgescu I. Still procrastinating[J].NaturePhysics,2015,11(9):701-702. [41] Gibney E. Science fiction:Crusoe on Mars[J].Nature,2015,526(7572):193. [42] Robinson A. In search of Ramanujan[J].Nature,2016,531(7596):576-577. [43] Maxmen A. Medicine:Heroes of global health[J].Nature,2017,546(7660):598. [44] Mann M E. Climate change:Al Gore gets inconvenient again[J].Nature,2017,547(7664):400. [45] Witze A. Space science:Voyager at 40[J].Nature,2017,548(7668):392. [46] Glausiusz J. A big-screen requiem for ?tzi the Iceman[J].Nature,2018,555(7696):310. [47] Poynder R. Open access—the movie[J].Nature,2018,562(7725):37-38. [48] Ledford H. Blood money:The biotech debacle of Theranos on screen[J].Nature,2019,568(7753):455-456 [49] Ledford H. Maverick of cancer immunology on film[EB/OL]. [2020-01-0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1811-5. [50] Gibney E. Aniara:An angst-fuelled journey through the void[EB/OL]. [2020-01-0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2581-w. [51] Priyadarshini S. India on Mars:The film[J].Nature,2019,573(7773):194-195.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期刊在科学传播、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在新形势下有效增强科学传播效应、创新发展科学传播手段是我国科技期刊的重要使命和迫切需要。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的贺信中强调,“中国高度重视科学普及, 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6—2020年) 》中对提高公民素养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科技期刊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有效、高质手段。2019年,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发文,提出“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据中国科协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8)》,截至2017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量达到5052种[1]。我国科技期刊的种类和发文量在世界位居前列,但是期刊质量仍有待提高。借鉴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成熟有效的运作方式,有利于深化我国科技期刊的改革发展。英国著名期刊Nature创办于1869年,至今已有过百年的历史,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读者对其刻板印象大多是刊载自然科学界最新研究成果的世界顶级学术期刊,文章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学术性和严肃性。但事实上Nature的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所面向的读者是公众,而不只是少数的科学家或者科研工作者。当然,最新的科技进展和重要的科研成果与科技论文是Nature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脉冲星的发现(1968年)、南极臭氧空洞(1985年)、多利羊的克隆(1997年)等等。目前Nature已出版了数种相关的科学经典论文选集,包括《〈自然〉百年》(ACenturyofNature) 和《〈自然〉百年科学经典》(Nature:theLivingRecordofScience)等[2]。值得注意的是,Nature及其子刊中还存在着较为轻松的书评、影评等栏目,如专门刊登科幻小说的Futures专栏,This Week版块下Editorials栏目还会刊登电影的相关评论,以及Comment版块下的Books and Arts栏目主要刊登书评、影评和展览信息等。这些栏目刊载的影评文章中把科学知识与包括科学思想、科学伦理、科学精神在内的科学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符合Nature将科学成果介绍给公众的宗旨,而且有效吸引了更多的读者关注期刊、关心科学。提高科技期刊水平,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一直是业内学者关注的热点。国内的研究视角主要分为中国期刊的现状探讨和国际期刊的发展模式探究。如:闵甜等[3]分析了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科技期刊所面临的问题与机遇;王惠等[4]具体分析了国际期刊的运作模式及其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对于科技期刊的研究,总体上基于国内期刊目前的困境或者是国外期刊的运作模式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可行建议,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上,而对栏目设置等微观层面的探究较少。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解析Nature的影评栏目,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科技期刊面向广大受众,从传递科技成果到推进公众理解科学、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办刊新思路[5]。1 研究方法在研究对象层面,本研究基于Nature官网数据,确定检索关键词为“film”(电影)进行样本筛选(movie和film在英文中都可表示电影,基于最初的检索结果,“movie”一词所获得的相关数据较少,而“film”检索结果较多且相关度较高,具有更高的研究价值)。筛去篇幅短小(单词数不足200)的文章后,确定将自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刊登的45篇影评作为研究样本。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对选取的研究样本进行编码并量化资源数据,深度解读栏目的设置模式。首先,明确影评归属的具体栏目。基于对检索结果的初步梳理,影评文章主要集中在Books and Arts、Editorials和Opinion这3个Article Type中(表1)。其次,从影评主体、影评内容、影评作者3个角度对影评的相关信息进行编码,结合可视化方式呈现。影评主体主要对影评中所指向的电影进行抽取;影评内容主要基于Python软件对影评的具体论述进行量化分析;影评作者主要是对影评的具体作者及其相关信息的总体描述。对影评主体和影评作者的分析主要是人工统计;对影评内容的分析主要是基于Python工具,运用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开发的面向英文的Python工具包NLTK对影评文本进行分词(Tokenization)、去除停用词、词干还原(Lemmatization)、POS词性标注等处理。最后,使用Python编程,对Nature影评语料库进行总体以及名词、形容词等POS词性标签多维度的词频统计,并使用WordCloud软件将结果进行可视化呈现。2Nature影评栏目与内容解析科技期刊开设的影评栏目是文化与科学技术的绝佳结合点。Nature的影评栏目设置已久,其影评的主体、影评的内容和影评的作者来源都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2.1 影评主体科技期刊影评栏目稿件的主题选择十分重要。影评主题的确立与所涉及的电影(即影评主体)有较高的关联度,而电影的选择需要与期刊的定位相契合。图1Nature及其子刊所刊载的影评数量分布根据检索结果(表1和图1),Nature的影评文章分布在Nature及其子刊NaturePhysics、NatureReports和NatureNeuroscience,集中分布在Nature和NaturePhysics的Books and Arts、Editorials和Opinion栏目中,其中NaturePhysics所刊登的影评主体与物理领域相关度较高。影评中的电影主要以科幻片和科学纪录片为主,与其科技期刊的定位相符合。科幻片和科学纪录片的主题往往涉及科技伦理、科学家形象等科学文化问题[6]。检索结果中的传记电影都与科学家相关,如TheManWhoKnewInfinity是关于印度数学家斯里尼瓦瑟·拉马努金[7],Hawking[8]和TheTheoryofEverything[9]以霍金为原型,SergejinderUrne则以微生物学家Sergej为主人公等[10]。2011年Nature刊登了关于DeadPoetsSociety(《死亡诗社》)的影评[11],此电影是一部剧情片,情节方面与科学没有直接关系,但作者结合人文社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评论,并不偏离Nature的办刊定位,而且由于电影的较高知名度,该影评获得了更多关注度。表1所列电影的相关导演和演员也拥有较高的国际认可度,如Inception(《盗梦空间》)[12]和Interstellar(《星际穿越》)[13]是由多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和金球奖提名的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Lucy的主演斯嘉丽·约翰因《复仇者联盟》系列在世界也有很高热度[14]。这些因素的存在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受众关注度,将其对于电影的注意力转移到科技期刊,在电影影评中结合科学知识,传递出正确的科学观念,提高读者的科学素养。此外,Nature影评很注重及时性因素,大部分影评的发表是在电影上映后不久,如2013年Gravity(《地心引力》)上映后,Nature很快就在Editorials栏目发布了相关文章[15]。可见,Nature在影评的电影主体选择上大多以与期刊定位相符的科幻题材电影为主,同时也追踪了热门影片。表1Nature影评相关信息期刊名称栏目影评名称相关电影名NatureOpinion Not one to watch[16]WatchmenNature ReportsBooks and Arts Time capsule[17]The Age of StupidNature PhysicsBooks and ArtsStars of the show[18]Hawaiian StarlightNatureOpinion Pugwash, nukes and peace[19]The Strangest DreamNature PhysicsBooks and ArtsBoldly going… where?[20]Star TrekNature PhysicsBooks and ArtsIsn’t it demonic[21]Angels and DemonsNatureOpinion Autism and animal insight[22]Temple Grandin (TV movie)Nature PhysicsBooks and ArtsAstronaut for a day[23]Hubble 3DNature PhysicsBooks and Arts To a black hole and back again[24]Icarus at the Edge of TimeNatureOpinionA smart vision of brain hacking[12]InceptionNatureBooks and Arts Answers from the Atacama[25]Nostalgia de la LuzNatureEditorials Poetry in motion[11]Dead Poets SocietyNatureBooks and Arts A radical in the lab[10]Sergej in the UrnNatureBooks and ArtsThe animal inside[26]BestiaireNature PhysicsBooks and Arts Machines of loving grace[27]The CreatorNatureEditorials Push the boat out[28]The Neverending StoryNature Books and ArtsPiscine plunder[29]The Last OceanNatureBooks and ArtsA cosmological life[8]HawkingNatureEditorials Space spectacular[15]GravityNatureBooks and Arts The science of impunity[30]The Act of KillingNatureBooks and Arts The maverick founder of modern seismology[7]The Man Who Mapped the Shaking EarthNatureBooks and Arts Higgs on the big screen[31]Particle FeverNatureBooks and Arts Dammed dreams[32]WatermarkNature PhysicsBooks and ArtsBreak on through[33]TranscendenceNatureBooks and Arts Enigma variations[9]The Imitation GameThe Theory of EverythingNature NeuroscienceEditorials The mythical brain[14]LucyNatureEditorials High ambition[34]AmbitionNatureBooks and Arts Genetics: Genius on the fly[35]The Fly RoomNature PhysicsBooks and Arts Disbelief, suspended? [13]InterstellarNatureBooks and Arts Ageing: Eternal obsession[36]The ImmortalistsNatureBooks and Arts Social science: Aid’s inconvenient truth[37]Aftermath: The Second FloodNatureBooks and Arts Space-rock alert[38]Disaster Playground51° NorthNatureBooks and Arts Experimental psychology:The anatomy of obedience[39]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ExperimenterNature PhysicsBooks and Arts Still procrastinating[40]Piled Higher and DeeperNatureBooks and Arts Science fiction: Crusoe on Mars[41]The MartianNatureBooks and Arts In search of Ramanujan[42]The Man Who Knew InfinityNatureBooks and Arts Medicine: Heroes of global health[43]Bending the ArcNatureBooks and Arts Climate change: Al Gore gets inconvenient again[44]An Inconvenient Sequel: Truth to PowerNatureBooks and Arts Space science: Voyager at 40[45]The FarthestNatureBooks and Arts A big-screen requiem for ?tzi the Iceman[46]Der Mann aus dem Eis (Iceman)NatureBooks and Arts Open access—the movie[47]Paywall: The Business of ScholarshipNatureBooks and Arts Blood money: the biotech debacle ofTheranos on screen[48]The Inventor:Out for Blood in Silicon ValleyNatureBooks and ArtsMaverick of cancer immunology on film[49]BreakthroughNatureBooks and ArtsAniara: an angst-fuelled journey through the void[50]AniaraNatureBooks and ArtsIndia on Mars: the film[51]Mission Mangal注:数据来自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Nature发表的单词数大于200的45篇影评文章,以发表时间为序。2.2 影评内容影评文章主要是对电影内容的概述,并对电影涉及的科学知识从科学文化的角度进行解读,几乎不涉及符号学、叙事学等纯人文社科类视角的评论。部分作者会指出该部影片所涉及的科学相关内容是否合理,并表明自己对于该片的态度是赞许还是否定。2013年Nature在Editorials栏目刊登了电影Gravity的影评,作者明确称赞Gravity“确实是一部伟大的影片”[15];在2009年刊登的影评“Not one to watch”,是对电影Watchmen的评价,作者Michael White 给出自己对该片的否定态度:“The end of the film fails ”[16]。由于部分影评是刊登在Books and Arts栏目中,影评会涉及与电影相关的书籍,主要包括改编成电影的原著和由电影改编成的书籍。在Watchmen影评中,作者将根据电影改编的漫画书籍与电影进行了对比。本研究在对影评内容进行解析时,首先将研究样本统一转为UTF-8编码,并使用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包NLTK对每篇文章进行切词处理。原文中存在大量类似he、she、the等高频出现且不包含实际语义的代词、介词类停用词,因此对切词后的语料进行停用词过滤。同时,为避免在同一篇文章中可能出现类似于country与countries这种语义相同但是单复数表达、时态语态等不同的词对,使词频统计呈现更精准的语义分布,本研究对语料使用NLTK的WordNetLemmatizer工具进行词干还原处理。为了确保关键词的提取更具代表性,对所有文本采取去除停用词(Stop Words)处理,即根据英文停用词表,将所有字母转为小写并统计词频,提取出现频率Top 20的单词使用词云工具进行可视化呈现。图2 高频词分布图(Top 20 from WordCloud software)从图2和图3所示的高频词分布可以看到,位于前三位的高频词分别是science、scientists和time,其中science、scientists和scientific的出现频次分别为85、78和40,说明刊登的影评内容与科学领域的相关度非常高。Hawking(27)是科学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霍金因学术成果在国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事迹被多次改编成为影视作品,并受到受众群体的关注,与读者建构了共通的意义空间。关键词space(50)和time(58)的出现频次也较高,表明与时空科学领域相关的电影更易受到作者和编辑的青睐。关键词people(44)和life(54) 也出现在Top 10的高频词中,表明影评文章在关注科学的同时,也关注人、生活与科学间的关系。可以看到,Nature影评的内容在主题上相对集中,以与空间和时间相关的自然科学领域为主。图3 高频词分布图(Top 10)结合检索结果的高频关键词,以及科幻片和科学记录片的电影类型,可以发现影评栏目的内容较频繁地涉及到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Transcendence[33]、Gravity[15]、TheAgeofStupid[17]等电影的主题都涉及到科技伦理,电影自身就传递了对科技伦理的认知。而在影评中作者通过对电影内容进行描述性呈现,结合不同程度的评论直接或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传递其科技伦理观,引导读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提高科学素养。电影TheAgeofStupid从被全球变暖摧毁的未来世界中一位老档案管理员的视角展开,影评中作者介绍了电影内容,阐述了电影导演的观点,并在中间穿插评论表达了对人们应当重视全球变暖理念的肯定[17]。针对纪录片Watermark的影评中,作者对电影中记录的工业污染造成的河流干枯、污染等环境问题进行了描述,但未进行直接评论,只是客观地呈现电影,警示人们应当正视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32]。此外,相对于科学研究类文章的篇幅,影评文章的字数可根据需求和定位有所调整。本研究的样本中,单词数最多的文章有1372个单词,最少的有368个单词,两者差异较大,但相对于一般的学术论文,影评的字数整体偏少,篇幅较短。影评主要是面向公众,不需要严格的逻辑论证和详细的数据支撑,篇幅相对较短。2.3 影评作者Nature及其子刊的影评文章作者主要来自Nature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包括editor、correspondent、reporter等。如作为Nature的通讯员(correspondent)的Alexandra共发表了3篇影评,是发表总量较多的作者之一。其他作者包括科研人员、作家、专栏作者及其他媒体工作者等。科研人员主要来自高校和研究所,如Christof Koch是来自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认知和行为生物学的教授,Clive Wynne是the University of Florida in Gainesville的心理学领域副教授,Andrew Robinson是Wolfson College的客座研究员。值得注意的是,Nature及其子刊的影评文章作者除了自然学科的学者,还有传播学领域的Wes Jamison副教授和哲学领域的Robert P. Crease教授以及出版了GeniusandSatyajitRay:TheInnerEye的知名作家Andrew Robinson。从检索结果还可以看到,Edmund Jackson是一位工程师,Monya Baker是Nature的Careers Section的专栏作家,Josie Glausiusz是一名科学记者,而Richard Poynder是Open & Shut的一名独立博主。可见,影评作者以拥有自然学科相关背景的科研人员为主体,但也包括一些来自心理学、传播学以及哲学等社科领域的学者。作者的职业范围也相对较广,不仅仅是科技工作者,还有教师、作家、编辑和博主等。3 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新思路3.1 宗旨目标的确立:从科学研究成果发表到公众理解科学Nature的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理解科学。对于我国的科技期刊,从科学普及到推进公众理解科学是科学传播概念改革发展的一个新思路。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是国家的号召,也是时代的需要。面对当下科技的快速发展,公众对于科技的掌握程度相对滞后,公众可接触专家学者的途径相对较少,在互联网的海量信息源的裹挟下,公众易接触到不准确的科学信息,并且由于自身缺乏判断力,会盲目接收信息并内化。科技期刊是搭建学者和公众沟通渠道的有效媒介。基于Nature的成功模式,科技期刊在发布科学成果的同时,要以公众理解科学为宗旨,可尝试采取影评等通俗化、多元化的展现形式传播科学知识,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3.2 栏目内容的拓展:从科研新成就到科学与文化的融合基于对Nature及其子刊相关稿件的分析,科技期刊影评栏目的稿件选择,应在遵循期刊定位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科技期刊所涉及的电影主题仍以科学知识为主,但不限于针对科幻电影或者科学纪录片的评论,应充分拓展思路,并深层次地引发读者对科学伦理等科学文化问题的思考。如DeadPoetsSociety虽是一部剧情类型片,电影主题与科学没有直接关联,但是该影评文章深入地挖掘了其中所包含的科学精神,所以也被Nature刊载。此外,还应当考量电影本身的受众基础,是否可以将电影受众转换为期刊读者,其中电影的导演和演员等也可以作为影评稿件选择标准的一部分。但在重视读者需求的同时,电影背后的科学伦理意义、科学反思也是十分重要的,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部分,应给予充分重视。Nature刊载的影评文章所选取的电影以欧美电影为主。我国期刊在设置栏目时,可以主要将本土电影作为可策划选题的对象,尤其近年来我国科幻电影有所发展,如2019年上映且引发社会热议的《流浪地球》等都可以作为评论研究的对象,引发读者的关注,借他山之石,提升自身影响力。科技期刊的影评栏目内容可以尝试以科学题材的电影为主导,同时深入挖掘其他电影的科学文化内涵(如环境伦理、生态伦理、生命伦理等),有效实现科学与文化的融合。3.3 人才加持:期刊作者多元化Nature的影评创作主题以自然科学背景为主导,但同时也有人文学者的参与,呈现出多元化局面。在作者队伍的建设上,科技期刊一方面可以培训内部的工作人员,提高其影评写作的能力;另一方面,拓展对外征稿途径和范围,具有自然科学背景的科研人员是首要约稿对象,其对科学知识有足够的掌握,可以保证电影评论中相关科学知识的准确性。但是科研人员自身知识结构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固化了他们的认知模式,在电影选择上也难以从大众的角度出发,因此可以适度增加对人文学者的约稿,与科技人员形成互补,更全面地传播科学知识与科学文化。4 结语科技期刊担负着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使命,为适应当下新科学新媒介的发展形势,需要改革办刊模式,改变办刊思路,把专业性的科学知识与综合性的科学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增设影评等科学文化栏目,更充分地发挥自身优势,为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提供更好、更有效的服务。希望本研究对此能提供一点借鉴与启示。本研究主要是针对Nature影评综述性和概要性的阐述,桎梏于样本的获取途径,信息丰富程度受到限制。在可获取更多样本信息的情况下,本研究三个维度的分析可以独立展开。此外,公众对于科技期刊的影评等科学文化栏目设置的态度对于栏目开设也是至关重要,受众分析也是可以尝试拓展的研究方向。参考文献[1]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年版)[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2] 穆蕴秋,江晓原. 《自然》(Nature)杂志科幻作品考——Nature实证研究之一[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3):15-26.[3] 闵甜,孙涛,赖富饶,等. 碎片化信息传播给科技期刊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 传播与版权,2020(4):73-76.[4] 王惠,张敬来. 国际科技期刊发展模式分析[J]. 出版广角,2019(6):52-54,96.[5] 刘爱姝,魏佩芳,薛静,等. 科技期刊出版科普增刊 担负普及科学知识的社会责任——《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出版科普专刊的实践[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1):122-125.[6] 舒云童. 科幻电影《星际穿越》的科技伦理意识探析[J]. 电影评介,2016(8):54-56.[7] Helffrich G. The maverick founder of modern seismology[J].Nature,2013,504(7479):216.[8] Crease R P. A cosmological life[J].Nature,2013,501(7466):162.[9] Crease R P. Enigma variations[J].Nature,2014,515(7526):195-196.[10] Abbott A. A radical in the lab[J].Nature,2012,484(7392):34-35.[11] Anonymous. Poetry in motion[J].Nature,2011,474(7352):420.[12] Koch C. A smart vision of brain hacking[J].Nature,2010,467(7311):32.[13] Dean N. Disbelief,suspended?[J].NaturePhysics,2015,11(1):3-4.9[14] Anonymous. The mythical brain[J].NatureNeuroscience,2014,17(9):1137.[15] Anonymous. Space spectacular[J].Nature,2013,503(7476):312.[16] White M. Not one to watch[J].Nature,2009,458(7236):287.[17] Barnett A. Time capsule[J].NatureClimateChange,2009,1(903):34-35.[18] May C. Stars of the show[J].NaturePhysics,2009,5(5):312.[19] Robinson A. Pugwash,nukes and peace[J].Nature,2009,458(7238):575-576.[20] Jackson E. Boldly going…where?[J].NaturePhysics,2009,5(6):375.[21] Wright A. Isn′t it demonic[J].NaturePhysics,2009,5(6):374-375.[22] Jamison W,Wynne C. Autism and animal insight[J].Nature,2010,464(7285):35.[23] May C. Astronaut for a day[J].NaturePhysics,2010,6(5):321.[24] Chapman S C. To a black hole and back again[J].NaturePhysics,2010,6(8):556.[25] Abbott A. Answers from the Atacama[J].Nature,2011,470(7334):333.[26] Glausiusz J. The animal inside[J].Nature,2012,490(7420):340-341.[27] Lambert N. Machines of loving grace[J].NaturePhysics,2012,8(12):854-855.[28] Anonymous. Push the boat out[J].Nature,2013,495(7442):410.[29] White M. Piscine plunder[J].Nature,2013,498(7452):36.[30] Chouard T. The science of impunity[J].Nature,2013,503(7476):340.[31] Witze A. Higgs on the big screen[J].Nature,2014,507(7491):168.[32] Baker M. Dammed dreams[J].Nature,2014,509(7500):287.[33] Fleet L. Break on through[J].NaturePhysics,2014,10(6):406-407.[34] Anonymous. High ambition[J].Nature,2014,515(7526):163-164.[35] Callaway E. Genetics:Genius on the fly[J].Nature,2014,516(7530):169.[36] Baker M. Ageing:Eternal obsession[J].Nature,2015,517(7535):436-437[37] Bohensky E. Social science:Aid′s inconvenient truth[J].Nature,2015,519(7541):32.[38] Witze A. Space-rock alert[J].Nature,2015,522(7557):418.[39] Maher B. Experimental psychology:The anatomy of obedience[J].Nature,2015,523(7561):408-409.[40] Georgescu I. Still procrastinating[J].NaturePhysics,2015,11(9):701-702.[41] Gibney E. Science fiction:Crusoe on Mars[J].Nature,2015,526(7572):193.[42] Robinson A. In search of Ramanujan[J].Nature,2016,531(7596):576-577.[43] Maxmen A. Medicine:Heroes of global health[J].Nature,2017,546(7660):598.[44] Mann M E. Climate change:Al Gore gets inconvenient again[J].Nature,2017,547(7664):400.[45] Witze A. Space science:Voyager at 40[J].Nature,2017,548(7668):392.[46] Glausiusz J. A big-screen requiem for ?tzi the Iceman[J].Nature,2018,555(7696):310.[47] Poynder R. Open access—the movie[J].Nature,2018,562(7725):37-38.[48] Ledford H. Blood money:The biotech debacle of Theranos on screen[J].Nature,2019,568(7753):455-456[49] Ledford H. Maverick of cancer immunology on film[EB/OL]. [2020-01-0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1811-5.[50] Gibney E. Aniara:An angst-fuelled journey through the void[EB/OL]. [2020-01-0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2581-w.[51] Priyadarshini S. India on Mars:The film[J].Nature,2019,573(7773):194-195.

文章来源:科学文化评论 网址: http://kxwhpl.400nongye.com/lunwen/itemid-10467.shtml


上一篇: 科学共同体到创新共同体:建构新的创新文化价
下一篇: 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论文_基于主动学习的新媒体政务互动内容情感挖掘研究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科学文化评论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